1月5日上午,亳州市人民政府網發布《1-11月份我市房地產開發投資運行情況分析》,從基本情況、存在問題、趨勢預判及對策建議等方面,對2017年1-11月份我市房地產開發投資運行情況進行了分析。來看看具體都有哪些內容?
2017年以來,我市房地產開發投資總體呈穩中有進態勢,月度增幅波動上行,強力支撐我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對全市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促進作用。
一、基本情況
(一)投資增幅再創新高
1-11月份,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291.3億元,同比增長48.8%,增速創47個月新高,高于1-10月份5.4個百分點,高于全省26.5個百分點,連續3個月居全省第3位。
(二)商品房新開工、竣工面積“一升一降”
由于市場預期較好,今年我市土地供應較為充足。1-11月份,全市商品房新開工面積786.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近1.8倍。其中,住宅新開工面積550.8萬平方米,增長近2倍;1-11月份,全市商品房竣工面積79.5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7.9%;住宅竣工面積55.7萬平方米,下降30.1%。
(三)大部分縣區均保持較快發展
1-11月份,除亳蕪產業園區房地產開發投資增幅下降外,其他縣區均保持較快增長態勢。其中,投資額增幅最高的譙城區增長近1.1倍,拉動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12.5個百分點,對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的貢獻率為25.7%;增幅最低的蒙城縣增長26.6%,拉動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5.6個百分點,對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的貢獻率為11.5%。
(四)到位資金充裕
1-11月份,我市本年實際到位資金389.9億元,同比增長81.3%。其中,國內貸款22.5億元,同比增長38.8%,占本年實際到位資金的比例為5.8%;自籌資金155.2億元,同比增長91.5%,占本年實際到位資金的比例為39.8%;其他資金212.2億元,同比增長80.1%,占本年實際到位資金的比例為54.4%,主要為定金及預收款和個人按揭貸款。
二、存在問題
(一)銷售面積增幅繼續回落
雖然今年以來我市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增幅一直穩居全省前3,而且最近3個月均居全省第2,但銷售面積增幅卻連續4個月回落。1-11月份,全市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累計520.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40.8%,增幅較1-10月份回落3.6個百分點,較1-7月份回落17個百分點。銷售面積增幅回落的原因主要是最近幾個月符合預售證審批條件的新增項目較少,導致推盤量少。
(二)庫存不降反增
截至11月底,全市新建商品房待售面積為95.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0.5%,較10月底凈增庫存9.6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類新建商品房庫存持續消化,待售面積為12.4萬平方米,同比下降65.8%,較10月底凈消化庫存0.3萬平方米;非住宅類新建商品房庫存出現反彈。10月底,非住宅類商品房庫存較9月底凈消化2.2萬平方米,但11月底待售面積為82.7萬平方米,較10月底凈增庫存9.9萬平方米。
(三)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過高
1-11月份,我市房地產開發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為30.1%,居全省第2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8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投資增幅高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幅27.7個百分點,較1-10月份提升4.7個百分點。
三、趨勢預判及對策建議
(一)趨勢預判
2016年1-11月,房地產開發投資月均新增19.6億元,而12月當月新增35.6億元,投資額畸高。今年全年房地產投資增速如果要達到45%的增速,12月當月需新增投資44.3億元,而今年1-11月月均投資額為29億左右。因此,預計今年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幅將會回落4個百分點左右。
(二)對策建議
1、落實好調控政策。一方面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各項房地產調控政策,堅持調控方向不變、貫徹力度不減,鞏固當前的政策成果。另一方面,當前的宏觀調控政策是為房地產長效調控機制的建立健全和落實贏得時間,措施內容大部分是短期、臨時的。應積極考慮長期政策和短期政策的銜接,盡量做好平穩過渡,減少市場波動。
2、積極引導房地產市場。當前我市房地產市場運行總體穩定,但房價仍處于高位,購買需求仍然旺盛。政府需繼續加強市場監管,密切關注房地產市場動向,妥善處置各項可能的風險。一方面積極引導房地產開發企業認清形勢,調整開發和營銷策略,主動適應當下的調控政策以及未來長效機制下的發展形勢。另一方面,需要合理引導住房消費,轉變消費觀念。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強政策解讀,加強對新聞媒體和社會輿論的管理和引導,穩定市場預期。
3、鼓勵非住宅庫存商品房轉換功能。一是引導企業合理調整土地用途,鼓勵其轉向教育地產、“互聯網+”地產等新興業態,推動房地產業從制度性土地紅利轉向基于產業結構優化的紅利。二是引導企業合理調整戶型結構、改變房屋用途,例如將符合條件的商品房改造為孵化器、眾創空間以及商用公寓型住房等。三是探索以商服地產庫存補充租住市場供給,創新房屋供應途徑,試點將部分商服地產項目轉化為租賃居住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