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筑確定工作,安徽省要求各市對現有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進行普查上報,目前《蚌埠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普查報告》,已由市規劃局、市文物管理局調查完成。全市共普查立項的歷史文化街區1處、歷史建筑40處。
通過普查,
發現基本符合申報標準的歷史文化街區1處,
歷史建筑40處,
其中市區歷史建筑18處,
懷遠縣歷史建筑16處,
固鎮縣歷史建筑5處,
五河縣歷史建筑1處。
小伙伴們,
咱大蚌埠市區共19處符合
安徽省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上報條件,
為你心中的TA
瘋狂打call吧!
蚌埠市新劃定歷史文化街區
街區名稱:黃柏郢歷史文化街區
所在區縣:禹會區
保護范圍面積:3.4公頃
曾編制過保護規劃:編制黃柏郢大屠殺遺址保護及村莊整治規劃,待批復。
街區簡介:街區位于禹會區馬城鎮黃柏郢村,該村明末清初建成,是一處典型的沿淮地區“圩壕文化”特征的村落。1938年2月18日日軍懷疑黃柏郢村為紅槍會根據地殺死307人,該事件是日本在蚌埠地區犯下的累累罪行中的典型案例,是日本侵略中國的有力證據。
核心保護區為大屠殺遺址所在兩個街坊,重點保護區為核心保護區外老圩遺址內,外圍建設控制地帶為老圩遺址外。 歷史建筑有機槍架位遺址、血淚溝、東古井、東門遺址、西古井、石碾盤、石板橋、英雄故居、老圩主故居、武舉人故居、婦孺集中營、慈父故居、慈母故居、孝子故居、幸免之屋、地獄之門等。
功能定位:打造成為蚌埠地區重要的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基地的歷史文化街區,延展城市旅游線路及景點。
蚌埠市歷史建筑現狀統計表(市區18個)
01
建筑名稱:津浦鐵路淮河大鐵橋
所在位置:蚌埠港東約500米處
建筑面積(平方米):約570米
建筑年代:1909年
歷史建筑簡介:京滬鐵路淮河大鐵橋位于蚌埠市蚌山區蚌埠港東約500米處,是津浦線上僅次于黃河鐵路橋的第二大橋。該橋始建于1909年11月,1911年5月建成通車。該橋為固定型桁梁橋,全長570米,單車道。是連通我國南北的一重要交通大動脈,同時也是我國現存保存較完好的鐵路橋遺址,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歷史價值。大橋現仍在使用。
02
建筑名稱:寶興面粉廠
所在位置:朝陽路以東、淮河路以北
建筑面積(平方米):約5500
建筑年代:1928年
歷史建筑簡介:蚌埠市寶興機器面粉廠始建于1928年,位于朝陽路公路橋東側淮河南堤邊上。河北省鹽山縣人楊樹誠建造所有,該年在徐州經營寶興面粉廠楊樹誠,投資60萬銀元,來蚌興建第二寶興機器面粉廠,占地40余畝,建筑面積9430平方米,動力設備和機械設備采用國外產品。民國19年工廠投產。寶興面粉廠現存民國古建筑有廠房4間(約4200㎡),閣樓一處(約100㎡)。另有百年古朱藤一棵。廠房及閣樓為典型民國時期建筑,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03
建筑名稱:天橋清真寺
所在位置:華豐街1巷24號
建筑面積(平方米):752
建筑年代:1932年
歷史建筑簡介:天橋清真寺位于蚌山區華豐街1巷24號,始建于1932年,由河北省籍的穆斯林韓福興、楊官亭募捐集資。在天橋南側購平方30間。改建為清真寺。1942年由楊幕唐、李捷陸等穆斯林捐款募化。并有田子錚等穆斯林支援幫助擴建。成為蚌埠最壯觀的清真寺。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落實政策,曾撥款對禮拜大殿進行改建。清真寺為歇山式建筑,四角挑檐,大殿前廊西側有碑刻,墻體、基座為石質。墻體青磚,地基高出地石1米。有臺階可登入。
04
建筑名稱:建橋烈士紀念塔
所在位置:淮河鐵路橋南端西側
建筑面積(平方米):7.56
建筑年代:1949年
歷史建筑簡介:京滬鐵路淮河大鐵橋建橋烈士紀念碑位于大鐵橋南端西側旁邊,始建于民國38年(1949年),是為了紀念我人民解放軍搶修被南逃的國民黨敵軍炸毀的大鐵橋而光榮犧牲的王吉珍、劉建國、王煥倫等烈士的英雄紀念碑,迄今已60年了,1982年被市政府列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該碑由碑基座、碑身構成。碑基座為磚混結構,外飾水磨石。因年代較久,且在鐵路橋旁邊,震動較大,碑身現已有多處開裂。2009年4月,蚌埠市博物館配合蚌埠淮河管理委員會開展淮河堤壩維護工程,將該碑加固且整體抬高(擬作未做),并改善紀念碑周圍環境,以便能更有利于市民的參觀紀念及緬懷烈士的偉績。建橋烈士紀念塔是蚌埠市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05
建筑名稱:太平街清真寺
所在位置:南山路285號
建筑面積(平方米):約2200
建筑年代:1914年
歷史建筑簡介:太平街清真寺位于南山路285號,始建于1914年,占地面積約2200平方米,為本市最早的寺院之一,清真寺由著名人士穆青所題(原新華社社長)。本寺尚存建寺紀念碑座(殘斷,已修復,并加固)寺內建筑有男女禮拜大殿,沐浴房,接待室,學習室,辦公室,教長室等,寺院活動正常。
06
建筑名稱:蚌埠科學宮
所在位置:蚌山區勝利中路51號
建筑年代:1968年
歷史建筑簡介:位于勝利中路51號,始建于1968年,共三層磚混結構,平面布置為矩形一字排列。該宮正立面設四座凸出于外墻的角樓,以顯示突出豎向線角,正門矗立著高18.8米六根混凝土斬假石圓柱,上端飾以齒輪和麥穗圖案,略帶民族形式,是當時較大面積的公共建筑。
070
建筑名稱:原蚌埠鐵路分局辦公室
所在位置:勝利東路、延安路路口
建筑面積(平方米):約18500
建筑年代:1959年
歷史建筑簡介:位于勝利東路、延安路路口,始建于1959年,建筑面積約18500平方米。主體為三排南北向建筑,呈王字形,形制規整,是典型蘇聯式建筑風格,現狀保存較好。
08
建筑名稱:馬村溝清真寺
所在位置:曹山街道馬村路125號
建筑面積(平方米):400
建筑年代:明代
歷史建筑簡介:馬村溝清真寺位于馬村路125號,始建于明代。河南洛陽地區回民遷駐蚌埠而建。原建筑歷經修繕、翻新。后又推倒重建,現古建筑僅存一口古井和一座石碑。現為四合院,具有完整的活動功能。古井位于院內中心區。
09
建筑名稱:水利科學研究院辦公樓
所在位置:龍子湖區治淮路771號
建筑面積(平方米):2600
建筑年代:1956年
歷史建筑簡介:位于水利科學院內,建于1956年,原為安徽省水利科學研究所辦公實驗樓,中間三層、兩邊兩層,70年代末兩邊加為三層,2000年整體外裝修,三層磚混結構,仿石頭墻磚,建筑呈一字形,保存較好,現為其水科院辦公樓。
10
建筑名稱:蚌埠船廠旱閘
所在位置:龍子湖區船廠北側
建筑年代:1973年
歷史建筑簡介:始建于1973年,老城區唯一的旱閘,閘體表面有風化剝落,防洪用的閘板、槽鋼結構件保存較好。每年汛期均采用閘板填土熱實的辦法堵水。
11
建筑名稱:禹王宮
所在位置:涂山山頂
建筑面積(平方米):2964
建筑年代:漢代
歷史建筑簡介:始建于西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當年劉邦統軍到淮南鎮壓英布,路經此山,下令在山頂建禹宮。廟以鎮涂山,“作鎮南邦,雄勢五岳,蒞神圣而集冠裳”,“為淮南道教名山也”,是淮上著名的名勝古跡。柳宗元、蘇轍、歐陽修、黃庭堅、梅堯臣、宋濂等名家,都曾涉跡過涂山,并留下詩文。1953年,政府撥款重修,至今依然保存完好。1989年6月,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2
建筑名稱:香火寮
所在位置:荊涂風景區禹王宮第三進院內
建筑面積(平方米):約4.5
建筑年代:明代
歷史建筑簡介:位于禹王宮第三進院內,是禹王宮內僅存的一座明代建筑。為道觀的香火寮,磚石結構,高286厘米,屋檐至嵴高140厘米,頂為小瓦,基座寬178厘米,高41厘米,長237厘米,座上部有一排卷云紋花磚裝飾,南面寬154厘米,西面寬220厘米,北面有拱,高84厘米,寬35厘米,西面拱高111厘米,寬42厘米。據宮里的碑刻記載該寮為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建。
13
建筑名稱:泰山廟
所在位置:中醫院內
建筑面積(平方米):954.2
建筑年代:清代
歷史建筑簡介:泰山廟位于蚌埠市禹會區市中醫院院內,始建于明朝,后毀于火,清康熙年間重建。該廟現存大殿三間,東、西廂房各二間,廟前遺有明萬歷年間建廟的石碑及清代石碑各一塊。1998年9月12日,原蚌埠市郊區政府公布其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廟四周均已被建筑擠占,文物本體及周圍環境風貌均已遭到嚴重破壞。
14
建筑名稱:望淮塔
所在位置:張公山山頂
建筑面積(平方米):820
建筑年代:1986年
歷史建筑簡介:望淮塔位于張公山山頂,是我市標志性建筑。該塔建于1986年,塔高35.55米,七層八角,建筑面積820平方米。塔名由原全國政協主席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題寫。登塔可鳥瞰蚌埠全貌,千里長淮如鏈,風光盡收眼底。塔側有一園名園中園,是我國江南古典園林風格的建筑群,內有淮河碑林。是蚌埠市標志性建筑之一。
15
建筑名稱:蚌埠閘
所在位置:許莊淮河干流上
建筑面積(平方米):3893921
建筑年代:1958年
歷史建筑簡介:蚌埠閘工程始建于1958年底,1962年基本竣工。1970年~1973年增建南岸分洪道,1984年~1987年續建水電站二期工程,2001年8月~2003年11月擴建左岸12孔節制閘。樞紐工程由2孔老節制閘、12孔新節制閘、船閘、水力發電站、分洪道五部分組成,是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
16
建筑名稱:下洪關帝廟舊址
所在位置:荊涂風景區下洪村農業服務站內
建筑面積(平方米):約20
建筑年代:明代
歷史建筑簡介:該廟位于荊涂風景區下洪村農業服務站內。村民說,因楊應聘墓距此300米,為擋煞氣,(虎吃羊)楊家在此建關帝廟,供奉關公。解放后此廟作學校用。文革時此廟被拆除,現僅存山門。青磚小瓦,總高4.5米,寬4.5米,進深3.7米。
17
建筑名稱:沫河口關卡
所在位置:沫河口村南,北淝河人淮河交匯口處
建筑面積(平方米):91
建筑年代:清代
歷史建筑簡介:沫河口古代關卡舊址位于淮上區沫河口鎮南,北淝河人淮河交匯口處。關卡所在屬淮河河道邊緣,南為淮河,東為北淝河,北為淮河護堤。舊址建筑位于土臺上,坐向北偏東53度,面闊5間長16.3米,進深一間,寬5.56米,墻為毛石壘砌,于四角處用青石砌筑,單檐硬山,板瓦屋面,墻下基礎以毛石砌筑,深約1米,寬度不等,呈不規則臺階狀,室內西山嵌有清光緒六年九月記述建卡始末的石碑一塊。 關卡建筑在沫河口鎮作為古建筑一直保留,1987年淮河清障時始發現為古代關卡,并得到了有效保護,同年被公布為五河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0、1998年關卡兩次進行了局部維修,2000、2003年關卡主體建筑維修完成,現保存完好。
18
建筑名稱:周臺侵華日軍炮樓
所在位置:曹老集鎮周臺子村東南1000米
建筑面積(平方米):130
建筑年代:民國
歷史建筑簡介:侵華日軍炮樓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區曹老集鎮周臺子村東南1000米,是一處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所建的炮樓。炮樓高9.88米,長8.4米 ,寬4.9米。共為三層,全部用大青磚壘砌而成。據說還有地下室。現在二層東面護欄毀壞,結構穩定,大體保存原貌。此炮樓對研究抗日時期的狀況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合理利用,保護古遺址、古建筑、近現代歷史建筑,更好地延續歷史文脈,展現城市風貌,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據介紹,市縣規劃、文物部門等日前采取現場普查、拍照、走訪了解和田野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對全市范圍內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的潛在對象進行摸底,了解掌握一批基礎資料,并從建筑年代、建筑風貌、建筑質量、存續歷史、文化價值等方面,對歷史建筑進行綜合評估,最終確定了這份名錄。
目前,部分歷史建筑保護較好,津浦鐵路淮河大鐵橋等建筑仍然保持其使用功能。但有些建筑破損嚴重亟待保護,部分文物本體及周圍環境風貌遭到不同程度破壞。下一步將公布歷史建筑保護名錄,強化政府、歷史建筑使用單位和市民的保護意識,做到歷史建筑和存續的周圍環境一體保護;同時加大投入,引入社會資本,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加強日常維護和管理,通過功能置換,盤活歷史建筑資源,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傳承城市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