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陳志軍,今年45歲、家住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白蓮鄉窯流村孟咀組,是個普通本分的農民、散養了一些魚、主要收入靠種地、再就是出去幫別人干點零工。不知從何時起小龍蝦成了餐桌是必不可少的“時令美食”。麻辣的、蒜香的、油燜的、蒸的、鹵的、炒的,各種口味的小龍蝦,讓小龍蝦養殖成為了熱門產業。
這讓陳志軍眼前一亮,那時候雖然很苦,但是很充實,因為對水產養殖的不熟悉,剛剛入行的陳志軍將全部身心都扎入到水產養殖理論學習,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白天,他在青年圩學習如何開塘、安置進排水道、設置防逃設施,學習如何栽草、投餌、調水、防病治病、捕撈。晚上,他則在養殖場簡易帳篷內攻讀水產養殖書籍和技術資料,并堅持記錄學習心得和工作日記。短短兩年,他就從一個啥都不懂的“門外漢”,成為自學成才的“土專家”,他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的記錄著梳理出的四百多條關于龍蝦及螃蟹養殖等方面的問題。因為他深知理論一定要結合實際,實踐又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小龍蝦市場火爆,銷路不愁,利用村里稻田的淺水區和冬閑期養殖小龍蝦,把單一的水稻模式改為種養結合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農田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目前陳志軍從剛開始的幾畝發展到現在龍蝦300多畝,老婆也不用出去打工了、就在家管理龍蝦,“為人肯干、踏實”是周邊鄰居對他的評價。稻蝦田開建以來,他多次雇請村民來干活,為推廣產業做了很好的示范,對產業扶貧、產業致富起到了明顯帶頭作用。不少大戶和村民,看到他的蝦田發展好,都表達了合作或是想干的意愿。
養殖龍蝦扶貧的經驗是抓住了機遇,充分把握國家給予的政策優惠和資金扶持等有利條件。近年來,我國先后頒布實施了一系列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扶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的相關政策法規,通過宣傳國家政策、開展科技下鄉等措施為農民增收創收提供了便利條件和切實保障。
如今的新型職業農民肯定要懂技術、懂生產、會經營。如果能帶動更多農戶增產增收,那是再好不過的了。我一直打算扎根農業,為窯流村建設栽樹育林,把汗水灑在家鄉農田里。在窯流村新型建設背景下,我們有更多可耕耘家鄉的空間。對合作社發展,我們有個小目標,就是做強做大,帶動周邊農戶共致富。越來越多的青年投身農業,未來可期。
(周孟萍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