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譚奕昀 陳冠寧)
徽墨,作為“徽州所產之墨”的統稱,因產于古徽州府治而得名,因其“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等特點著稱于世。安徽黃山歙縣老胡開文墨場是全國最大的制墨工廠,有未曾斷代的兩百多年深厚歷史,故為全面了解徽墨制作技藝現狀,明確徽墨的歷史文化價值,深入探索徽墨的傳承現狀與發展前景,來自安徽財經大學的譚奕昀、朱如萍、陳冠寧、黃晗、鄭亞如、仲麗佳六人組成的“拾遺HM”中華文化傳承團于今年七月八日至七月九日來到安徽省黃山市歙縣老胡開文墨廠進行了徽墨專訪調研,通過實地考察、采訪、體驗等形式對這項傳統藝術進行了調研,感悟文化背后匠心獨運的魅力。
盛夏七月,夏樹蒼翠。在晨光初破曉的古老村莊,中華文化傳承團懷揣著對傳統文化的熱情,踏上了探訪老胡開文墨場的旅程。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探訪,而是一場深入徽墨文化核心,體驗傳統工藝魅力的深度調研之旅。
清晨,陽光透過古老的窗欞,灑在墨廠內錯落有致的制墨車間。實踐團隊一踏入這片充滿歷史沉淀的土地,就被空氣中彌漫的淡淡墨香所包圍。
實踐團隊先實地考察的是徽墨成品展示廳。這里擺放著文墨廠取得的各種榮譽,陳列著各種各樣精美的徽墨制作成品。精細的線條,渾厚的色狀,絕美的設計,都在詮釋著徽墨歷史的悠久以及內涵豐富的文化底蘊。老胡開文墨廠負責人講解道:“徽墨起始于北宋宣和年間,此前被譽為‘新安香墨’,它的生產要追溯到唐代末期,安史之亂使得北方墨工大量南遷,全國的制墨中心從而南移到了歙州。”據了解得知, 2006年5月徽墨制作技藝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2015年12月,徽墨成功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當代以來,徽墨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創新、發展,恢復了茶墨、青墨、朱砂墨、五彩墨以及手卷墨的生產,并增添、開發了新的品種和外觀。在陳列的作品當中就有用墨錠制成各種五彩的藝術形態并將其嵌入錦匣,讓其更具鑒藏價值,同時還將“老胡開文”品牌特色融入至徽墨以及徽硯中。實踐團成員深刻領悟徽墨作為中國傳統書寫材料的重要代表,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還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經濟價值。
隨后實踐團隊來到了煉煙車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排巨大的形似煙囪的機器,內有爐火熊熊。墨廠負責人指著機器說到:“這是油煙墨的提取方式之一機點油煙,機器可以提高煙煤的提取率,但里面的加油和點煙仍是純手工的,在凹槽內加入桐油,通過火苗上方的滾筒轉動將煙煤提取。”,實踐團一名成員問到:“那松煙墨呢”,“桐油是油煙的,松根是松煙的”墨廠負責人帶領實踐團隊走向另一邊靠墻的窯道并講解“那我們松煙墨的提取,它其實有一個松煙窯,那我們這里看到的這個窯它就是一個模型,而是一個 1: 8 的等比例模型,真正的窯它是建在深山里面的,就直接建在我們這個松樹的旁邊,越往窯道內部去煙煤品質越好……”,環顧煉煙車間,爐火與黑色的基調相融,火光的跳躍與煙灰的升騰交織一幅生動的畫面,迸發出一種原始的美,實踐團隊深刻感受到徽墨制作背后的艱辛與匠心。
圖為機點油煙。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譚奕昀 攝
緊接著在負責人的帶領下實踐團隊參觀了制墨車間和晾墨車間,剛靠近制墨車間,就能聽見師傅們捶打的聲音。在這里,實踐團隊了解到煙煤提取完成后,加入膠和中草藥如:冰片、珍珠粉、麝香等從而制成墨胚,墨胚加熱后使用6-8斤的鐵錘反復捶打,使墨胚中的空氣能夠完全排出,密度更高,從而使墨胚質地更加細膩。捶打完的墨稱重后,師傅將其放于恒溫板上揉搓,將其膠性,韌性發揮到最大,最后將墨團放置墨模中定型后送至晾墨車間,通過負責人在晾墨車間的講解,實踐團隊明白了晾墨分為懸掛晾墨和晾板晾墨,而懸掛晾墨要求更高,晾板晾墨則形狀更多。其貌不揚的煙煤在工匠們的手中變成一塊塊質地細膩、色彩烏澤的徽墨,實踐團隊的隊員們對師傅們的手藝表示驚嘆,也更深刻地體會到了何為工匠精神。
圖為徽墨制作。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譚奕昀 攝
最后穿過蜿蜒的走廊,實踐團隊走進了描金車間,此次實踐的重頭戲,莫過于體驗描金工藝。描金采用和膠金粉或銀粉,是徽墨制作中的一項精細活,它要求匠人具備極高的耐心與技巧。在描金師傅的指導下,實踐團隊隊員們小心翼翼地拿起畫筆,蘸取金色的顏料,在墨錠上勾勒出細膩的圖案和文字。雖然手法略顯生疏,但那份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熱愛,卻讓每一筆都顯得格外珍貴。隊員們紛紛表示,這次描金體驗讓他們深刻感受到了徽墨文化的精致與細膩,也讓他們更加珍惜這份傳承千年的文化遺產。
圖為描金體驗。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譚奕昀 攝
實踐團隊發現在徽墨從煉煙到包裝的十五多道制作工序中,徽墨主要依靠人為的制作,并產生了為何不適應現代化,更多地采用機器化生產的疑問,隨后通過對老胡開文墨場工作人員的訪談,解答了疑惑。實踐團隊了解到徽墨的制作過程要綜合粘性的判斷、溫度的判斷并適應季節氣候的變化,這些都需要憑借師傅的手感與經驗,如果使用數字化機器,則很難實現對于參數的設置以及具體情況的把握,反而會極大提升次品率,因此徽墨的傳承非常依靠工人將原始的制作技術傳承與發展。工作人員還提到,自古以來,傳統古法制墨技藝的傳承都是靠言傳身教,保密性強,徽墨文獻資料也因家族衰落或村民逃難等原因而散存,文獻資料真偽難辨,幾千年的接力棒流傳至今,握著接力棒的大多已年過古稀或已不在人世,傳統徽墨師傅稀缺。實踐團深刻認識到了徽墨傳承發展上的困難,增強大眾對于徽墨的了解及自信,讓徽墨發展與時代同行將變得刻不容緩。
但令人欣慰的是,老胡開文墨場根據徽墨發展的困境也進行了適應時代的改變。老胡開文墨廠將線下門店與電商相結合,有很多店鋪在經營線下門店的同時還進行線上銷售。根據徽墨相關銷售數據,很多店鋪都有線上業務,在晚間還有人員直播帶貨,并且線上銷售也占據很大比例。同時,老胡開文墨廠跟北京西中街學校有長期的研學合作,積極歡迎對徽墨感興趣的人們來研學體驗,一方面研學徽墨的費用可用于研發和徽墨的創新,還有利于徽墨文化的推廣,另一方面將徽墨與旅游相結合,形成旅游研學的新型發展方式,更能夠在新時代傳承和發揚徽墨文化。更令實踐團隊開心的事,老胡開文墨廠還拓展了銷售渠道,與國外銷售商直接對接,出口銷售徽墨,徽墨獨特的文化價值使得徽墨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獨特的吸引力,能夠滿足國外消費者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產品的興趣和需求。
“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毛主席的一席話道出了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團成員通過此次老胡開文墨廠的實地調研,深入了解了徽墨當前的發展現狀,以及徽墨傳承所面臨的挑戰,為尋找徽墨發展的新模式提供啟示。當今社會應當重視人才培養,加強對徽墨匠人的扶持。同時,拓展徽墨文化實踐活動,搭建文化體驗平臺,培養人們對徽墨的興趣,進而增強徽墨文化傳承的主動性。這次實地考察,實踐團成員進一步認識到徽墨的非遺傳承與地方經濟交互的深刻內涵,立志以徽墨非遺傳承、鄉村振興建設獻出自己的力量。
圖為拾遺HM隊在老胡開文墨廠門前與工作人員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