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安徽省委、省人大常委會、省政府、省政協四大班子辦公廳聯名發布公告,經國務院批準,四大班子機關自4月1日起開始搬遷。
興奮的安徽人在奔走相告的同時,對新的省委省政府等辦公地點表示了濃厚的興趣。但很少有人想到,曾經的省委省政府大樓,即將完成它的歷史使命。它們在幾十年的歷史長河中,其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那么,以安徽省政府大樓為例,有多少人了解它的前世呢?
從江南到安徽風雨三個半世紀的更迭
1645年建江南省,這邊是安徽省的前身,而當時的省府位于江寧,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其范圍大致相當于今天的江蘇省、安徽省和上海市。
當時的省會是這樣的:
直至1667年安徽正式建省,但至少經歷的8個城市成為省會或臨時省會。
從安慶到廬州府(合肥)再到蚌埠、六安、蕪湖、屯溪、再到1951的回到合肥直至1952年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合肥市正式成立,近三百年的時間里安徽省會的不斷的轉變與更迭中度過。
但那時的長江中路人民政府卻已經陪伴在合肥人身邊。
六七級地震都抗得住
長江中路上東西向坐落著兩座具有濃濃“蘇味”的建筑:通體純白的省政府大樓,和正在改建的長江飯店。在老合肥們的眼中,這種莊重、宏偉、方方正正的“蘇式建筑”,已與他們過往生活的細節點滴,一同鏤刻進記憶,隨著時間的流逝,也許會漸漸褪色,卻永不消失。
“省政府大樓,那個堅固啊沒得說,連六七級地震都抗得住!”當2008年記者和當年86歲的張堅聊起省政府大樓時,他連連夸大樓如何厚實和堅固。張老原來是安徽省政府行政處的工作人員,在省政府大樓里工作了30多年,青春歲月都是在這幢厚重的蘇式建筑里度過的。
張老告訴記者,建國初期,安徽省政府還沒有成立,那時安徽的行政核心分為“皖南行署”和“皖北行署”,50年代初合并成安徽省政府之后,就開始了省政府大樓的建設。其中,南樓是1956年左右建好,北樓是1954年左右建好。張老當時是北樓建設工程的一名負責人,每天天一亮就要來到工地開工,天黑了才能回去休息。“這個樓是省設計院一位姓張的老工程師設計的,沒有蘇聯人參與,但是仿照蘇聯模式設計的,因為那時候流行這個,都覺得蘇式的好看。”張老說。
讓張老印象最深的是大樓打地基。當時,南樓的地基大約打了2米多深,北樓大約打了3米多深,這么深的地基給大樓的堅固打下了基礎。同時,大樓的墻壁非常厚實,張老說,這兩幢樓都是一樓的墻壁特別厚,二樓稍微薄一點,越往上越薄。這種結構讓大樓的抗震能力很強,一般的地震都很難撼動它分毫。
挖地基時還挖出來兩只石獅子
有趣的是,當時造大樓挖地基的時候還挖出來兩只大石獅子,除了其中一只的嘴唇有點磨損外,兩只獅子保存得都比較完好,據文物專家鑒定,這兩只獅子是明代的文物。省政府大樓所在地以前是老合肥的“狀元橋”和“狀元樓”,那時候,考中的狀元都要來這里走一趟,專家推測,這里明代可能就是一個衙門。這兩只石獅子在省政府內存放了將近半個世紀,直到2003年,合肥市文物所的專家才將它們帶走,現在擺放在李鴻章享堂的大門前。
劉義桃老人采訪當年82歲,這位省政府的老電工眼看著大樓慢慢蓋起,并且在里面服務了30多年,所以他對這幢大樓的變遷了如指掌。
劉老當時主要負責維護大樓的電路和暖氣設備。由于當初建設質量很好,省政府大樓很長時間幾乎沒有什么大的變化,只有幾次內部裝修和外部粉刷,還有一次是更換電線,由于電線都是放在管子里埋進墻壁的,所以換線時只要把電線抽出來,再重放入新線就可以了,非常方便。惟一一次大一點的變化是改換大門,將原來朝東的大門換成朝北的,面向新大街(今天的長江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