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老地名“九頭十三坡”,安慶人多少知曉一些,但能把它根底說完全的人,恐怕還不多。不信,我就問問你:“高山頭”在哪里?
“高山頭”是“九頭”之一,它就在東門外高家山。此處地勢較高,因高家墳山而得名。就在山腰,有墳包多座,墓碑高一米多,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才遷走,這在城區還是罕見的。
高山頭原先草屋連片,屢屢發生火警火災。解放前,由慈善組織“從善局”蓋起兩排磚瓦平房,供貧民租住。這平房正位于山頂,與“從善局”房子相鄰,草房的減少,亦有利四鄰的安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迎江路小學在高山頭擴建五六年級教室及大操場,其地平面高出附近民宅四五米,故西側圍墻基腳以石條壘砌,防止坍塌。
“高山頭”西側是長生巷(今海關東側巷道),此巷內有一長壽道人,當地人稱他為“韓湘子”。北側緊鄰楊家山街(原名向陽街),沿此街東行便是“橋溝”(原東風襪廠圍墻外小河)。高山頭東側是當地人上山下山的主要通道———朱家巷,沿巷南行就是東門外大街,也就是今天的海關至迎江寺的大馬路,當地人稱其為“前街”,很顯然,“后街”指的是楊家山街。當年那條后街上,還有一座尼姑庵———“菩提庵”呢!
“ 高山頭”地勢高,1954年破圩都沒有淹著。為消除水患,人民政府組織修建以高山頭為中心的圩堤,從東門城門口(今樅陽門市場)一直到寶塔東邊的炮營山(原老電廠)。其中高山頭以西名“西北埂”,以東名“東北埂”。這幾里長的圩埂成為東部城區防洪的重要屏障,直到江岸防洪墻竣工之后才停用。
近日,筆者特地來到高家山,可是難以認識了。原先的矮山全部鏟平了,昔日矮小的庇屋,變成了一棟棟樓房;山頂上大操場,蓋起了教工宿舍樓,唯有那高高圍墻以及圍墻腳下那層層石塊,還能看得出:這里就是“九頭十三坡”中的“高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