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證實彗星上也會發(fā)生山崩。法新社21日報導,研究人員表示,歐洲的太空探測船“羅賽塔號”于2015年拍攝到外太空一顆彗星表面發(fā)生嚴重山崩前后的影像。研究刊登在《自然天文學》期刊。
當時羅賽塔號當時在又深又暗的太空中,繞行“67P/丘瑞默夫─杰拉西曼柯彗星”。2015年7月科學家發(fā)現(xiàn)這個彗星噴發(fā)大量塵土,讓他們警覺到它的表面可能發(fā)生山崩。隨后他們追蹤到彗星噴出的塵土是來自阿斯旺懸崖。
5天后,羅賽塔號的歐塞瑞斯攝影機觀察到阿斯旺懸崖之前出現(xiàn)裂縫的地方,出現(xiàn)“嶄新、明顯又明亮”斷面。這斷面比一般彗星塵土覆蓋的表面亮6倍,暴露彗星內(nèi)部冰冷的原始狀態(tài)。
研究人員指,崩塌的懸崖瓦解成約2000公噸的瓦礫堆,其中99%落在斷崖腳下,剩下的噴發(fā)到太空。
歐洲太空總署的羅賽塔任務(wù)始于1993年,探測船“羅賽塔號”及無人登陸器“菲萊”2004年升空,飛行10年逾60億公里,探索46億年前形成的67P/丘瑞默夫─杰拉西曼柯彗星。2014年8月“羅賽塔號”進入彗星軌道后,一直跟著67P,但由于67P即將運行到外太陽系,“羅賽塔號”太陽能電池無法繼續(xù)蓄電,加上長年極端溫度和高輻射下,它的壽命已到臨界點。ESA因而于去年9月30日決定,讓羅賽塔號墜落在彗星67P,結(jié)束歷史性任務(wù)。
翻攝《ESA》
翻攝《ESA》
翻攝《ESA》
翻攝《ESA》
翻攝《ESA》
翻攝《ESA》
翻攝《ESA》
羅賽塔號。 翻攝《E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