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是美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100周年紀念日,這是世界第一場機械化戰爭,不少更加精進的武器和裝備在一戰登場,大多數都是用來奪人性命,但也有用來拯救生命。其中許多有百年歷史的發明至今仍廣泛使用,有些經歷過數個世代的改良,有些依然保持原樣,甚至已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存在。
【機關槍】 美國內戰時期就開始使用格林機槍,能快速連發子彈,不過當時的機槍仍須手動操作。1880年發明家馬克沁設計的單一槍管、機械式連發機槍才是在一戰中交戰雙方普遍使用的槍枝,它是人海戰術的致命剋星,迫使交戰方必須挖掘好幾百公里的壕溝,在壕溝間的戰場形成“無人之地”。這種新型的作戰方式對當時的美國士兵來說相當陌生,他們接受的是移動式戰斗訓練,邊行進邊作戰,如何爬出壕溝成為當時最棘手的問題。
【鐵絲網】 美國內戰后發明的鐵絲網,本來是中西部畜牧人家用來當獸欄的工具。不過,帶刺的鐵絲網也能用來阻礙敵軍行進,一戰時就被制作成絆網、蛇籠置放在壕溝前當防御工事,也能迫使敵方地面部隊行經機槍和火砲的射擊區。
【戰車】 當時新研發的裝甲車,綽號“坦克”,可以防彈、輾過鐵絲網,成了攻破壕溝的利器。英國1916年9月在索姆河戰役中,首次使用大量坦克車,其他國家也仿效研發自己的坦克車。美國則是在1918年9月一名32歲的陸軍中校派頓首次帶領坦克小隊上戰場。
【毒氣與防毒面具】 德國1915年4月在比利時伊普爾,首度使用毒氣打擊法軍,發動氯氣攻擊。1917年,其他化武包括芥子毒氣也開始出現在戰場上,據估計毒氣當時奪走90萬條人命、1百萬人受傷。不過使用毒氣的一方也有風險,若風向沒抓好就施放,毒氣被吹回自家陣地,而且當對敵方陣地施放毒氣,也就代表我方軍隊必須進入那個充滿毒氣的區域奪取陣地。發明了毒氣,當然也順便發明了防毒面具。一戰上使用化武攻擊引發公憤,因此1925年誕生日內瓦公約,禁止在國際戰爭上使用化學或生物武器。
【制空權】 一戰早期,軍方會在飛機上配備照相機拍照偵查,飛行員也會攜帶手槍、步槍來攻擊敵軍飛機,或帶手榴彈、迫擊砲彈攻擊敵軍步兵,后來飛機就裝上機槍,空戰也衍生出空中纏斗技巧,軍事家才意識到“制空權”的重要性。傳奇人物也應運而生,例如外號“紅男爵”的德國飛行員曼弗雷德馮里希特霍芬,他是戰斗機聯隊指揮官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擊落最多敵機的王牌飛行員。
【潛水艇】 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就開始使用潛水艇攻擊敵艦,但直到一戰時,潛水艇才大量投入使用并加入海軍戰術編制。德國是第一個十足善用潛水艇技術的國家,在大西洋上攻擊聯軍軍艦,1915年5月曾在愛爾蘭沿海擊沉英國郵輪盧西塔尼亞號,造成1,200人死亡。
【風衣和手錶】 壕溝戰也是持久戰、消耗戰,一戰期間前線軍人幾乎是直接住在壕溝里,因此產生了為壕溝戰設計的風衣。這種風衣的英文是“壕溝大衣”,是由Aquascutum和Burberry為英國士兵設計出卡其色的防水大衣,附有大口袋可放雜物,還有附D型環的腰帶可用來吊掛武器裝備。另外,手錶也在當時成為士兵和飛行員的基本配備,取代使用不便的懷錶。
【移動式X光儀】 得過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居禮夫人同時也是放射研究家,她在一戰時設計了裝有X光儀的車子,可以在戰區間協助診療傷患,這種醫療服務至今依然很廣泛的使用。
壕溝大衣在一戰時是壕溝里士兵不可或缺的實用衣著。法新社
英軍在索姆河戰役中首次投入戰車。法新社
一戰時的鐵絲網防御工事。翻攝網絡
一戰是首次毒氣戰,當時也發明了防毒面具。翻攝網絡
居禮夫人發明的移動式X光儀。翻攝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