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黃山市鎮海橋在洪水中被沖毀,社會各界包括廣大網友十分關注,就保護修復工作提出一系列意見和建議,我們對大家的關心、支持和監督深表感謝!
鎮海橋被洪水沖毀令人扼腕痛惜
今年以來,黃山市平均降雨量1808.3毫米,比歷史同期均值多出5成,6月2日入梅后經歷13次暴雨過程,平均降雨量1015毫米,比去年同期多2倍。鎮海橋位于橫江與率水匯流處,入汛以來橫江流域連遭暴雨、大暴雨侵襲,7月7日橫江休寧站洪峰水位140.81m,超警戒1.21m,洪峰流量2900立方米每秒。特別是這次洪水中,橫江洪峰早于率水到達三江口,兩江之間形成落差,進一步加劇了對鎮海橋的沖擊力,持續洪水沖刷及長時間高水位浸泡,致使鎮海橋面被沖毀、橋墩嚴重受損。
黃山市認真制定落實防汛應急預案,在沿江各段重點區域安排專人值守監護,鎮海橋出現險情后,值守網格員第一時間發現并及時勸退橋上行人,立即報告有關方面拉開警戒線、禁止通行,避免了人員傷亡。
近年來對鎮海橋保護工作從未放松
鎮海橋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距今已有480多年歷史。因易受洪水沖擊,歷史上的鎮海橋歷經四次重修重建,最近一次是1990年對受損橋墩、破損橋面進行修繕。鑒于鎮海橋一直承擔交通功能,為了加強保護,黃山市1990年采取了禁止機動車通行的措施,只允許非機動車和行人通行,2012年申報列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啟動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于2019年10月獲批。
在申報國保單位的同時,2018年6月同步對鎮海橋進行檢測(檢測評估等級為c級,即合格級,屬可繼續使用、需局部修繕),并啟動維修加固前期工作。當年8月,維修加固工程取得文物和規劃預審,月底市發改委批復立項;9月,即邀請設計單位和專家征詢意見,開展維修加固和風貌提升以及周邊環境協調論證;12月完成前期論證,明確了維修加固原則和思路;2019年1月,完成地質勘察,委托專業機構編制《鎮海橋維修加固工程設計方案》并于3月完成,5月初向省文物局報送《設計方案》;6月省文物局專家現場考察后,10月份省文物局批復維修加固方案;依據批復方案,黃山市立即編制工程可研報告,12月底市發改委組織可研報告評審。鎮海橋維修加固既是一項涉水工程,又是一個文保項目,審批程序復雜、要求嚴格。考慮到黃山市入汛早于全省、3月份常出現“桃花汛”,涉水工程原則上安排在汛后實施。經相關部門研究,鎮海橋維修加固工程擬定于2020年汛期過后,結合屯溪老街濱江西路段護岸、古碼頭修復等涉水工程一并實施。
在積極推進鎮海橋維修加固的同時,經專家論證,2018年在鎮海橋上游310米處開工新建黎陽橋,既是為了方便群眾通行,更是為了加強鎮海橋保護,2019年黎陽橋竣工后鎮海橋即禁止非機動車通行,成為完全意義的步行橋。
盡快修復鎮海橋是我們共同的心愿
鎮海橋牽動著黃山人民以及社會各界的心。市委、市政府尊重專家意見,順應群眾意愿,第一時間作出修復鎮海橋的決定,并向國家和省文物局匯報,省文物局專家7日當天趕赴現場察看,迅即論證研究。我們全面搜集鎮海橋文物相關資料,廣泛征求各方意見,科學制定修復方案,7月10日維修項目計劃書已報省文物局,力爭以最快速度報國家文物局審批,并聘請專業隊伍適時對原構件組織打撈,盡最大可能收存原有建筑材料。7月10日,市政府新聞辦召開媒體通氣會,通報了鎮海橋水毀及修復準備情況,自覺接受社會各界監督。
除鎮海橋外,這次洪災導致黃山市多處古村落、古建筑不同程度受損,我們正按照國家和省文物局的要求,全面排查、加強維護,確保文物安全度汛。
科學保護徽州文化遺存是我們的歷史責任
徽州古建筑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載體,保護傳承徽州文化是我們必須扛起的歷史責任。因缺乏法律依據,過去一段時間,社會上曾出現徽州古民居、古構件流失問題,我們為此不斷加大保護力度,2009年即啟動“百村千幢”工程,對101個古村落、1325幢古民居進行系統保護,2014年又向徽州古建筑全面保護利用延伸拓展,對4種空間形態、12種單體形態類的古村落古建筑進行全面保護,近十年政府和民間多渠道投入110多億元,讓珍貴的徽州文化留下來、活起來。2016年獲得地方立法權后,我們制定徽州古建筑保護條例等地方法規,嚴禁徽州古民居古構件出市,推動保護利用工作走上法治化軌道。黃山市入選全國首批歷史建筑保護利用試點,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成為首批7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之一,中國傳統村落增至271個、居全國地級市前列,今年又入選國家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10個示范市試點之一。
保護好大自然賦予的好山好水、傳承好老祖宗留下的珍貴遺產,是當代黃山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將堅定文化自信,進一步把徽州古建筑保護好修復好、把徽文化傳承好發展好,讓徽州文化在新時代重現生機、發揚光大!
再次感謝各界朋友、各位網友的關心關注和監督支持。
黃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0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