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學期已接近尾聲
孩子的眼睛還好嗎?
這學期不僅要面臨沉重的學業
還要承擔升學的壓力
如果這個節骨眼上孩子的視力“退步”了
難免會拖學業的后腿
如何把握學業關鍵期?
這個時候,
家長一定要積極做好孩子近視防控守門人,
幫助孩子建立屈光發育檔案~
什么是屈光發育檔案
屈光發育檔案,就是連續跟蹤、檢查兒童眼球和身體的發育情況,與同齡兒童正常值對比,當相關的檢查指標異常,向近視化發展時,能及時發出“預警”,以引起家長重視采取措施,避免或延后近視的發生,對已近視的兒童則采取措施減緩近視發展,避免發展為高度近視。
為什么要建立屈光發育檔案
“屈光發育檔案的建立,其預防近視的作用十分重要。”合肥愛爾眼科醫院小兒眼科李淑琴主任介紹道,對于未近視的兒童,特別是近視高危兒童,可以了解其遠視儲備,提前預防;對于已近視的兒童青少年,可以通過屈光發育檔案來了解近視的程度和發展快慢,及時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而且,通過屈光發育檔案的建立,還可以盡早發現高度近視、散光、弱視、斜視等影響視覺發育的眼病。
李淑琴主任介紹:兒童青少年標準視力與年齡密切對應,受生長發育因素影響,文獻結果顯示我國不同年齡兒童的標準視力是:
2周歲0.5~0.6;
3周歲0.9;
4周歲0.9~1.0;
5周歲及以上1.0或以上;
簡單的計算公式大約為:年齡×0.2。
正常視力則是指不影響日常生活、起居活動的相應視力,目前通用的標準為1.0。
上面兩種視力都是指眼睛辨別遠處物體的能力,稱為遠視力,遠視力的高低反應眼睛視遠的能力大小。
近視力則是反應眼睛近距離分辨物體的能力,通常是指正常讀寫距離40cm范圍內的視力高低。
這幾種視力的檢查方法基本相同,都采用對應的視力表進行檢查。
結合以上幾個方面,兒童青少年的視力情況不能單一的以視力正常為評價標準,還應當從更多角度和層面進行綜合考評。
寶寶出生時,眼球的橫徑與成人相差不大,但縱徑(眼軸)卻很短。用A型超聲波測定:成人的眼軸長度平均為23毫米,新生兒的眼軸只有16毫米,3周歲幼兒的眼軸為19.5毫米。也就是說,寶寶出生時都是遠視眼。隨著生長發育,眼軸相應拉長,寶寶的眼睛逐漸從遠視眼轉變為正視眼。若眼球過度發育、眼軸過長,就會變成近視眼。
所以,兒童保持適量的遠視狀態是一種近視保護機制,是預防近視的必要儲備。
如果眼軸發育超前,提前“吃完”遠視儲備時,雖然裸眼視力表達為正常(0.8以上),但隨著眼球的繼續發育和眼軸增長,近視將不可避免。
雖然目前沒有發生近視,但家長就要立即重視起來,給孩子做好近視預防。應盡早發現異常、盡快采取干預措施是改善視力的關鍵,同時也是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的關鍵。
因此,時刻了解兒童青少年的屈光發育狀態,并建立其屈光發育檔案就尤為重要(屈光發育健康檔案就是有計劃地了解、記錄,科學有效的干預異常屈光發育過程的詳細眼視覺健康檔案)。
建立屈光發育檔案的好處
一、能及早發現屈光異常,正常的嬰幼兒應該是遠視眼狀態,但總有個限度,如果眼球發育太差,表現為眼球前后徑太短,就出現高度遠視狀態,勢必造成今后視力不良的狀況。
另一方面,理想狀態下眼球應該呈球型,也就是說各條經線的彎曲度都是一致的,有一個中心,這樣就使得外界物體聚焦時有一焦點,以保證物像的清晰,如果嬰幼兒的眼球不是球型,而是一個橄欖球的話,就成為散光。遠視、近視與散光都是屈光異常,學名叫屈光不正。建立檔案時就能及早發現屈光異常。
二、能及早發現嬰幼兒是否有眼疾。大家知道,要知道嬰幼兒的眼屈光狀態,必須要把瞳孔放大,使眼的睫狀肌暫時麻痹,經過驗光步驟,才能得出準確的屈光的性質與度數。
由于嬰幼兒的驗光需要在醫院眼科進行檢查,眼科醫師一定會檢查眼位,確定有無斜視存在,也會從眼球表面查到眼底,看看是否有先天性白內障,先天性青光眼或其他眼底病變,建立發育檔案可以及早發現這些影響視覺發育的疾病及時治療。
三、能對近視眼的防治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有效作用。通過檔案建立,我們就可以在視力正常的兒童中,篩選出防治對象。近視眼的發生原因復雜,基本是由遺傳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就環境而言,又有多種原因,在目前有效防治措施還相對有限時,及時采取干預措施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立屈光發育檔案的年齡和內容
建立兒童屈光發育檔案就是有計劃地了解、記錄兒童的屈光發育過程。主要對象是3~18歲的兒童及青少年。
屈光發育檔案記錄的主要內容是裸眼視力、最佳矯正視力、屈光度數、角膜屈光率和曲率半徑、前房深度、眼軸長度、眼壓、眼位、注視性質、主導眼、眼底、身高、體重等生理指數。
強調睫狀肌麻痹后的驗光(散瞳)檢查以排除假性近視,科學的驗光和配鏡,并對弱視和視疲勞等眼病給予及時治療。
讓我們行動起來,防控近視,從青少年屈光發育建檔開始!